*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星星配资
坚持前沿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撰文 | 蒲玥
引言
2025年美国临床学会(ASCO)年会已于5月30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知识化为行动:共创美好未来(The Art and Science of Cancer Care: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的肿瘤学专家,共同探索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创新。
本次2025 ASCO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旭东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新辅助 PD-1 抑制剂联合 Nab-紫杉醇和顺铂治疗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LA-HNSCC):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II 期临床试验”入选大会口头报道。医学界有幸邀请到王旭东教授针对即将发布的研究成果、ASCO的价值以及青年医生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展现中国专家在全球舞台上的临床探索与战略思考。
图1:研究截图
Q1.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概括ASCO年会的核心价值,您会选择哪三个?
王旭东教授:
1. 前沿创新
ASCO大会每年都会发布大量具有重大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肿瘤学领域最前沿的进展。这些研究不仅富有创新性,也对全球临床指南的修订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免疫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研究——CheckMate-141和KEYNOTE-048,均是在ASCO大会上重磅发布,改写了多个肿瘤的治疗标准。
2. 权威发布
作为全球瞩目的肿瘤学年度盛会,ASCO大会发布的研究成果备受全球医学界关注,其严谨的学术标准和广泛的学科覆盖,也进一步带动了中国学者对CSCO等国内学术会议的关注,彰显了ASCO作为国际权威平台的重要地位。
3. 全面性
虽然基础研究的比重相对较小,但ASCO更注重临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覆盖肺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种,也同样关注头颈部肿瘤等相对冷门的小癌种。同时,从放疗、化疗到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创新也悉数囊括。ASCO早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风向标星星配资,为全球的临床治疗方向提供了宝贵参考。
Q2. 回顾您与ASCO共同成长的经历,您有哪些建议想对青年临床医生分享?
王旭东教授:
ASCO大会始终致力于推动青年医生的学术成长与职业发展,构建了涵盖知识更新、技能培训、成果展示以及职业规划的全方位支持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帮助年轻医生拓展临床视野,更助力其实现从临床新手到专业骨干的跨越式成长。
通过会前专题研讨、会中深度交流及会后权威解读,青年医生得以近距离学习国际顶尖专家的研究逻辑与临床决策思维,从而系统提升临床思辨能力。
此外,ASCO还设有多种支持项目,如医学基础调研项目、肿瘤学培训项目等特色项目,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医生提供针对性技能训练。以及专为青年医生设立的个性化培训计划,这些平台为年轻医生从新手成长为专业骨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Q3. 今年ASCO大会中,您团队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入选口头报告,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研究设计与初衷?
王旭东教授:
这项研究聚焦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着力解决该领域的临床难题。该癌种常在早期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高达30%,患者基数庞大。而目前主流的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复发与远处转移的比例依然较高。治疗过程中既要控制病灶,还涉及到功能保留的挑战,如语言、吞咽等功能一旦受损,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对治疗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CheckMate-141和KEYNOTE-048等关键研究证实的免疫治疗获益,我们创新性地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前移”至术前阶段,与化疗形成协同治疗方案,这一策略旨在实现三重目标:
通过免疫激活与化疗的协同效应提升病理缓解率;
改善局部控制效果,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探索功能保留的微创治疗路径;
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模式,在前期单臂研究显示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设置严格对照。目前获得的结果令人鼓舞,特别是在病理完全缓解率和器官功能保留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模式优化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
Q4. 研究成果对临床实践有何潜在改变?
王旭东教授:
本研究涵盖下咽癌、口腔癌、喉癌等主要头颈部肿瘤亚型,其突破性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疗效显著提升
短期疗效数据显示,免疫联合治疗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或主要病理缓解(MPR)较传统化疗方案提升显著。更令人鼓舞的是,长期随访证实两年生存率已达到预设研究终点,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模式革新
研究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对于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达到pCR/MPR的患者,传统的大范围根治性手术可能不再是必需选择。这部分患者可转而接受保留器官功能的微创治疗,这将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吞咽、发声等功能障碍,同时降低心理创伤。
治疗策略优化
优异的术前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达到pCR的患者可考虑降阶梯治疗;
实现MPR的患者可个体化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治疗反应欠佳者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总体而言,本研究可能推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治疗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的“根治性手术+放化疗”模式,逐步转向“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精准手术/功能保留治疗”的新策略。这一转变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病理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减少大范围切除手术的需求,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生理功能损害和心理负担,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Q5. 未来是否有后续研究计划推进该策略?
王旭东教授:
基于当前研究取得的积极成果,我们已联合多个中心共同启动III期验证性临床试验,正在推进研究方案的关键要素优化与临床实施路径的操作流程标准化。此外,同步开展的转化研究正探索基于免疫微环境特征(如PD-L1表达)的精准分层模型,旨在构建个体化治疗决策体系。未来,将通过大样本真实世界队列验证该策略的长期疗效稳定性和跨人群普适性,为全球头颈部肿瘤患者提供科学循证的精准治疗选择。
结语
希望未来能在ASCO等国际平台上持续呈现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全球头颈部肿瘤患者带来更优治疗选择。
医学界肿瘤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