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倍选网
R/R MM领域迎来新突破!
撰文 |医学界报道组
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的治疗中,患者长期面临着多线治疗后耐药、生存预后差的严峻挑战。传统治疗手段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在经历数线治疗后往往难以突破异质性带来的瓶颈,导致患者的生存期较短,临床亟需更具革命性的治疗方案。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5月30日~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正式召开,在此次会上,更新了多个R/R MM领域的重磅研究结果。本文特将相关研究摘要进行了汇总整理,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CAR-T疗法五年数据惊艳:R/R MM 治愈曙光初现
摘要号:7507
R/R MM患者经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 (cilta-cel)治疗后的长期(≥5年)缓解和生存:CARTITUDE-1研究结果
CARTITUDE-1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首次为CAR-T细胞疗法在MM治疗中的治愈潜力提供了有力证据,该研究对97例接受cilta-cel治疗的R/R MM患者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0.3个月。患者中位年龄60岁,既往接受过中位6.5线治疗,90.6%为三类药物难治,46.9%为五类药物难治。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入组前最后一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4.0个月。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32例患者(33.0%)在接受单次cilta-cel输注后PFS≥5年,且无需进一步的骨髓瘤治疗。整体队列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达60.6个月,36个月OS率为62.9%。安全性方面,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例患者报告了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其中1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在输注后2.8年),但未报告新的运动和神经认知障碍病例。
该研究首次证明CAR-T细胞疗法在MM中可能具有治愈潜力,对于历史上中位PFS不足6个月、中位OS约1年的重度预处理的R/R MM 患者群体,cilta-cel展现出了革命性的治疗效果,为MM的治疗模式带来了根本性转变。
双靶点免疫治疗新突破:JNJ-5322实现ORR 100%
摘要号:7505倍选网
新型三特异性抗体JNJ-79635322 (JNJ-5322)在R/R MM患者中的首次人体研究:I期初步结果
JNJ-79635322(JNJ-5322)作为一种新型三特异性抗体,代表了MM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这项首次人体研究(NCT05652335)展示了双靶点T细胞重定向策略的巨大潜力。
JNJ-5322的创新设计体现在多个方面:同时靶向BCMA和GPRC5D两个骨髓瘤抗原,通过T细胞重定向机制发挥作用,包含新型结合域,特别是低亲和力CD3结合域,经体外筛选优化以增强肿瘤内效应并减少肿瘤外影响。这种双靶点策略旨在克服肿瘤异质性和获得性耐药,进一步改善临床结局。
研究纳入126例既往接受过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单克隆抗体治疗的R/R MM患者,中位随访8.2个月。患者中位年龄64岁,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线,100%为三类药物暴露(56%难治),31%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23%既往接受过抗BCMA/GPRC5D治疗。
研究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探索了0.4mg-300mg递增固定剂量的差异,每2周或每4周给药,100mg/每4周被确定为推荐的II期研究剂量(RP2D)。创新的给药方案包括在接受100mg Q4W剂量前先给予5mg递增剂量,允许更快达到完全剂量并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风险。
疗效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在RP2D剂量下,总缓解率(ORR)为86%[75%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总人群ORR为73%(66%≥VGPR),且值得关注的是,在未接受过抗BCMA/GPRC5D治疗的患者中,RP2D剂量下的ORR达到100%(89%≥VGPR)。
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99%的患者发生≥1级不良事件(AE),最常见CRS(59%;均为1级45%/2级14%;无≥3级)、指甲(1/2级56%)、味觉(1/2级56%)。但相比抗GPRC5D双特异性抗体,该药物GPRC5D相关AE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改善。
从静脉到皮下:OBDS技术重塑给药新标准
摘要号:7506
Isa皮下注射(通过体外给药系统)对比静脉注射,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Pd)治疗R/R MM:随机、非劣效性、III期IRAKLIA研究的结果。
IRAKLIA研究(NCT05405166)作为首个在骨髓瘤领域报告体表给药系统(OBDS)的III期试验,为lsa的给药方式带来了革命性改进。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比较了lsa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联合Pd治疗R/R 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纳入531例患者(皮下组263例,静脉组268例,其中4例未治疗),患者年龄≥18岁,既往至少接受过1线治疗。随机将患者1:1分配至皮下注射Isa(1400mg)组或静脉注射Isa(10mg/kg)组,第1周期每周给药一次,随后每2周给药一次,治疗周期为4周,持续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或患者要求停止。
研究设定了两个共同主要终点:ORR和稳态时lsa谷浓度。
中位随访12个月,研究达到两个共同主要终点。ORR方面,皮下组和静脉组均为71%,相对风险为1.008(95%置信区间0.903-1.126),置信区间下限大于非劣效性边界。药代动力学方面,第6周期第1天的平均谷浓度皮下组为499mg/mL,静脉组为340mg/mL,几何平均比为1.532(90%置信区间1.316-1.784),置信区间下限大于非劣效性边界。
安全性分析显示,皮下组和静脉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2%和76%,治疗中断率分别为8%和9%。皮下组输注反应发生率仅为2%,而静脉组为25%;第5周期第15天时皮下组对注射方法的满意度为70%,静脉组为53%。研究结果支持通过OBDS皮下注射Isa,改善患者体验和临床实践效率。
表1: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比较
结语
2025 ASCO见证了R/R MM的多方面突破——从CAR-T疗法的治愈潜力到三特异性抗体的创新策略,从技术革新到给药优化,多项研究标志着该领域进入“个体化免疫治疗新时代”。随着突破性进展的不断涌现,MM有望从不可治愈疾病转变为可治愈的血液肿瘤。
医学界肿瘤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本文来源:医学界血液频道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